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

摘要靜電除煙機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分類扶持貧困傢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采取包幹方式參與扶貧。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從閩東福鼎市的磻溪鎮出發,沿山間公路盤旋23公裡,有一個青山環抱的畬族村——赤溪。這裡被稱作“全國扶貧第一村”,窮村巨變的故事,遠近聞名。

羊年春節的畬村沉浸在幸福之中,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讓村民格外激動:“習總書記誇贊我們村啦!”

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傢民委一份簡報上批示:“30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靜電除油機支持下,寧德赤溪畬族村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小康村’。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時光回溯到20多年前。從1988年6月調任寧德地委書記起,習近平就和閩東畬族群眾結下瞭深深的情緣,傾力推動包括畬族群眾在內的閩東人民脫貧致富。在《擺脫貧困》一書的《畬族經濟要更開放些》、《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等專門篇章中,習近平對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問題進行瞭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瞭一系列政策舉措。

在調任福州市委書記、擔任省委和省政府領導後,習近平依然深深牽掛著少數民族群眾。為幫助他們和全省人民一道致富奔小康,習近平親力親為,制定幫扶政策,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增強“造血”能力;走村入戶,關心百姓疾苦,為他們擺脫貧困想方設法。

踏著新春的節拍,本報采訪組走進寧德、福州等地,與少數民族幹部群眾一起回憶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情系少數民族群眾,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下他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信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行的生動實踐。

我們的事業方方面面,千萬不能漠視少數民族事業這一重要方面。這是一個原則。我們有必要深刻思考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的問題

“我和畬族是有緣分的……在閩東,我耳聞目睹瞭畬族人民的艱苦奮鬥和畬族地區的繁榮進步……今天,我雖然離開瞭閩東,但時常還會回憶起畬鄉的山山水水,我的心系著畬族人民。”

1999年,在《一切為瞭畬族的發展——〈畬族社區研究〉序言》中,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這樣寫道。言之切切,情意深深。樸素的話語背後,是習近平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深厚感情。

福建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省份,少數民族人口近80萬。其中,畬族人口全國最多,目前共有36.55萬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從1985年6月調任廈門,到2002年10月調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裡,習近平始終心系少數民族群眾的冷暖,牽掛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寧德是我省和我國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全省三分之二的畬族人口聚居於此。畬族自稱“山哈”,意思是“山裡的客人”。1988年6月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後,就特別關心這些山區居民。他既從一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著眼,又從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傢大局著眼,他當時說的話、做的事,今天重溫起來仍覺得振聾發聵。

“民族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1989年1月,在寧德地區民委第七次委員(擴大)會議上,習近平從戰略高度闡述瞭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多次深入畬鄉、走進畬族群眾中,對民族問題,習近平有瞭更多更深刻的思考。1989年6月,他寫下《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系統闡述瞭做好民族工作的大略方針。

“我們的事業方方面面,千萬不能漠視少數民族事業這一重要方面。這是一個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我們有必要深刻地思考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的幾個問題,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要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在這篇後來收入《擺脫貧困》一書的長文中,習近平寫道。

1990年4月,習近平開始主政省會福州。雖然福州的少數民族人口相對不多,有8萬多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3%,但習近平依然保持著對做好民族工作的思考,對少數民族群眾依然牽掛在心。

1993年6月14日,習近平頂著烈日,翻山越嶺,驅車來到大山深處的羅源縣霍口畬族鄉福湖村,看望畬族群眾。得知全村已通水、通電、通路,當年村民人均收入能達到1400元,習近平滿意地笑瞭。

他語重心長地說,民族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保證,意義十分重要。

習近平還囑咐鄉、村幹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貧開發,著力發揮本鄉優勢,做好山的文章;要引進有經濟效益的企業,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收入;要發揮黨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時任霍口鄉鄉長蘭貴春回憶說:“那天,習書記始終帶著笑容和大傢交流,親切溫和,至今讓我難以忘懷。”他至今還珍藏著當年的筆記本。

貼心的話語,是溫暖,更是激勵。多年來,霍口畬鄉群眾大力發展食用菌、毛竹等特色農業產業和畬鄉旅遊,收入節節高。目前,僅種植食用菌,一年就可凈賺3000多萬元。

擔任省委和省政府領導後,習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時時關註少數民族群眾。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閩東在內的少數民族聚居鄉村調研考察、看望慰問。

做好民族工作,發展是第一要義,首先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在寧德工作時,習近平就認為,民族問題更集中地反映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建設的問題上。加速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是民族工作的主要內容。

主政福州期間,他在刊於 《福建民族》1994年第6期的署名文章 《搞好民族地區經濟工作,開創我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中,更提出瞭“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們整個國傢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的科學論斷。

1996年8月5日至10日,習近平專程到閩東調研指導奔小康工作。“全省能否實現小康,關鍵看閩東。”他指出,閩東地區民族工作要突出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個重點,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保證他們與全區、全省同步進入小康。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最迫切的就是擺脫貧困。這是基於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作出的戰略判斷。

上世紀80年代,由於歷史、地理原因,寧德大多數畬鄉商品經濟不發達,有的還處於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狀態;畬族群眾大都居住在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生活較為困頓。總體而言,“閩東畬族的貧困面還比較廣”。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 《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拉開瞭全國性扶貧攻堅工作的序幕。

到任寧德地委書記後,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習近平敏銳地提出,當時閩東的老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區情、區力根本不具備跨越式發展、大規模開發的條件,應當把以解決吃飯穿衣住房問題為內容的“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並特別強調:“考慮閩東的脫貧問題不能不考慮畬族問題。”

1999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福安市康厝鄉東山畬村調研。(資料圖片)

擺脫貧困,千頭萬緒,當從何入手?

“脫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1988年9月,習近平在到任寧德3個月後寫下的第一篇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中,給出瞭有力回答。

人窮不能志短,更要振奮精神往前奔,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無論是在閩東,還是在福州,再到省委和省政府任職,習近平始終強調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苦幹實幹求發展。

精氣神足瞭,擺脫貧困的步伐才能更堅定。在習近平的激勵下福安市康厝畬族鄉東山村的變化,就是生動一例。

1999年6月,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這個因地質災害頻發而整村搬遷的畬村調研。因為村支書和村主任都不會說普通話,就由33歲的村會計鐘晉金匯報情況。“習書記問瞭我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情況,我告訴他,村集體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體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鐘晉金回憶說。

習近平聽得很專註,然後對大傢說,雖然整村搬遷瞭,生活改善瞭,但這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他當場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十六個字: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奮發有為,再創輝煌。

臨別時,習近平拍著鐘晉金的肩膀說,小夥子,你很年輕,要好好幹,先動起來,奔上小康路。

這一番話,讓鐘晉金動起來瞭。不久,他東挪西湊借瞭8萬元,買瞭部二手大貨車拉雜貨,起早摸黑苦幹,短短兩年,就還清瞭債。之後,他又和別人合夥買瞭三部大貨車,專業做物流。“現在,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日子過得很好。”鐘晉金說。

動起來的不僅僅是鐘晉金,許多東山人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現任村支書繆石坤說,目前,全村988人中有近200人在外從事建築行業,僅此每年就有上千萬元的收入。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靜電機
3A53012C845584EF
arrow
arrow

    ptp599zj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