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歲的北京城,一個您不知道的北京城!

原標題:18歲的北京城,一個您不知道的北京城!

最近都在曬18歲的照片,您知道北京城18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嗎?

靜電機保養

2018年是北京建城3063周年。

這一具體時間是如何確定的?三千餘年來,北京城走過瞭多少風風雨雨,經歷瞭多少世事變遷,皆通過考古工作一一展現。18歲的北京城還處於西周時期。

西周·燕城

“燕京”是北京城古代的稱謂之一。北京城為什麼會與“燕”聯系在一起?

《史記》記載,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封重臣召公奭於北燕。這是文獻中見到“燕”的最早記載。



1962年夏,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鄒衡先生在房山區劉李店、黃土坡、董傢林村一帶進行調查並試掘。他把出土的陶片仔細整理,認為燕國的始封地極有可能就在琉璃河。

此後,琉璃河遺址開展瞭長達數十年的考古發掘。1986年11月下旬,當黃土坡村M1193號大墓發掘到底部,意外地從墓坑東南部的泥水中發現瞭兩件完整的青銅器物——銅罍和銅盉。

兩個月後,經過除銹,這兩件器物的蓋內和器沿內壁上發現瞭同為43字的銘文。銘文的大意是:周王說,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令你的兒子“克”做燕國的君侯,管理和使用那裡的人民。克到達燕地,接收瞭土地和管理機構,為瞭紀念此事做瞭這件寶貴的器物。

從銘文中可以肯定的是:琉璃河遺址是西周燕國的始封地,也就是文獻中的“燕”。

太保召公奭是周初三公(周公旦、召公奭、薑太公)之一,地位十分顯赫。對於這座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多數學者推斷為召公奭的兒子燕侯克。

燕國建立之初,統治者在董傢林村修築瞭北京地區迄今最早的古城址——西周燕國都城。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十一年滅紂,同年封召公奭於北燕。據利簋(一件青銅器)的銘文記載,武王克商時有天上哈雷彗星出現,再結合《尚書·召誥》、《竹書紀年》的記載,專傢們將公元前1045年定為武王克商,也就是琉璃河西周城的始封之年。

因此,以公元前1045年計算,至2018年為北京建城3063年的日子。這樣算起來,北京城18歲時,為公元前10油煙分離機27年。西周初燕國都城是個長方形的小城,東西長南北短。



位於北京房山琉璃河鎮的西周燕都遺址,有“北京城之源”之名, 遺址東西長3.5公裡,南北寬1.5公裡,面積5.25平方公裡,是迄今西周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處城址、宮殿區和諸侯墓地同時並存的遺址。

其中北部城垣的基址保存較好,東垣和西垣的北段約殘留三百米,南垣則被大石河沖毀。城址現存形狀呈“門”字形。

戰國至西晉·薊城

戰國時期,北京地區是當時七雄之一的燕國所在地,城址為薊城。有些專傢認為今廣安門白雲觀西墻外有一高丘名為“薊丘”,即是古薊城址。推測薊城應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

秦代的薊城承襲戰國,其位置仍在北京城西南。根據考古資料,當時薊城南城墻,應在今法源寺以北,北墻應在長安街以南。



西東漢代除薊城外,還發現有廣陽、博陸城等小城址20餘座。

1965年,北京西郊八寶山以西約500米,發現西晉王俊妻華芳墓。據墓志記載,華芳“假葬於燕國薊城西二十裡”。由此可斷定西晉薊城的西城墻,就在今天會城門附近。

唐·幽州

唐代的北京城名為“幽州”,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幽州城的規模,城周長32裡,約合今23裡,呈長方形。大致可以斷定東城垣在今西城爛縵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臺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北城垣在白雲觀至頭發胡同一線;南城垣在今西城姚傢井以北的裡仁街東西一線。



幽州城的位置與北魏薊城的位置基本一致。城內西南設有子城、坊、市。

遼·南京

938年,遼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興建土木,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遼聖宗改為“析津府”,設遼南京。南京是遼五京中最大的城。其北城墻在白雲觀北側東西一線;南城墻在白紙坊東、西街一線;東城墻在爛縵胡同與法源寺之間;西城墻在會城門至蓮花河東岸。



《遼史·地理志》載南京“城方三十六裡,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門,“皇城”在西南隅,有居民住的26坊,城北設市。城市的人口達30萬,除漢族外,還有奚、渤海等少數民族,從“肅慎”、“罽賓”等坊名可以看出還有東北、西域的少數民族。

“皇城”的東北隅建有燕角樓——其位置幾乎正當遼南京的城市中心,是城中最重要的地標之一。明代其地仍稱“燕角”。現在西城區有南線閣、北線閣等地名,有學者認為“線閣”即為“燕角”之訛誤。

金·中都

北京二環路的西南區域,埋藏著一座古代的城市。它是至今已有862周年的金代中都。天德三年(1151年)在遼南京城東、西、南三面城墻各向外擴展三裡築城,城墻周長共18690米,全部為夯土版築而成。



1153年,完顏亮正式下詔遷都,改遼南京為中都。可惜,這座宏偉的城市僅存62年便被蒙古軍隊放火燒毀。

金中都由大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垣相套組成。但經過800多年的風雨侵蝕,隻有三段城墻保留,最大一處是豐臺區鳳凰嘴村的西南角城墻,東西長20米,高約3米。大城全長37公裡,開有城門13座。這些門中,有2座名為麗澤門和會城門。“麗澤”、“會城”的地名也一直流傳至今。南面的豐宜門為整個城市的正門,因門外有拜郊臺,所以至今留有“豐臺”的地名。

皇城基本位於大城中央略偏西,在現在的廣安門以南,為長方形小城。周長9裡30步。開有4門。

城內的居民區稱為坊。中都內共有62坊。金朝把原在西郊一條名叫洗馬溝的小河圈入中都內,流經皇城的西部,營建成西苑(又稱魚藻池、同樂園或太液池)。800多年過去瞭,這裡已成為原宣武區白紙坊的青年湖。

元·大都

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令劉秉忠在金中都東北方主持營建新都城,並將其命名為“大都”。

元大都是在空闊的平地上規劃興建的,也是外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垣相套的傳統形制

大都城的城墻用夯土築成,城墻四角建有角樓,今建國門外南側的古觀象臺,就是元大都東南角樓舊址。



北面城墻現在德勝門外祁傢豁子一帶,並向東西兩側延伸。薊門裡學院路一帶仍保留有土丘遺跡,俗稱“土城”。東西兩面城墻的南段與明、清北京城的東西城墻是重合的。

元大都城經過周密規劃,今鼓樓以北設立瞭“中心閣”。把全城中心作出明確的標志,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是一大創舉。全城的街道縱橫交錯,有如棋盤。

明清·北京城

現今的北京舊城(二環路以內范圍),是在明北京城的基礎上不斷改擴形成的。

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詔建北京宮殿”,於1420年建成。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瞭元大都的格局,采用大城、皇城、宮城的格局。嘉靖朝又加築瞭外城,呈“品”字形。



清代北京城的建設是以明北京城為基礎的。清政府對城市進行瞭一些改造和擴建,增建瞭一些王府和胡同。這也就形成瞭現在北京舊城的基本風貌。

近現代改建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瞭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墻和東安門。



1924年在內城城墻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

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瞭大規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爭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墻上增開瞭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墻、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內城城門和城墻先後於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遺存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隻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墻殘餘,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除油煙機內城、皇城、宮城。

本圖文轉自@四九城(woaisijiucheng)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ID:chwl87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tp599zj33 的頭像
    ptp599zj33

    可妹的購物車

    ptp599zj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